“十三五”以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心,倾力服务大局,着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注重保护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大手笔的实际行动,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繁荣向好态势,为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凝神聚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我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五位,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旅融合本身更加有助于厚植文化自信。全省文旅系统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事业,以保护为前提发展旅游,充分挖掘我省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关于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工程、重点工作、重大举措,通过文化工作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艺术创作生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常态,倾力打造的《丝路花雨》(2016版)《民乐情》《彩虹之路》等优秀剧目精彩纷呈,《相约敦煌》《绝色敦煌之夜》《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彰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成果,《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大型旅游演艺深入人心,年均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1000余场次。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907万人次,突破了“十三五”规划确定人均到馆0.31次的指标任务;文化馆年服务2303万人次,突破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人均参与文化活动0.55次的指标任务。新改建图书馆30个、文化馆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38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24个,“乡村舞台”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金昌市、张掖市、白银市3地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景区景点等平台阵地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弘扬、教育普及职能得到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广泛弘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革命文物保护成效成果丰硕,以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为重点的六大文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建成全国唯一的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陕甘宁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红色旅游备受入甘游客青睐。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大力宣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弘扬“莫高精神”成为全省文旅系统的自觉行动。
坚持文旅赋能,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心工作彰显作为
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文化旅游工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聚焦脱贫攻坚,坚持把文旅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把政策、项目、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累计投资12亿元,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发展农牧家乐21500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田园综合体10个,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都保持在25%以上,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美丽战胜贫困”的产业支撑体系,累计带动55.46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我省11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全国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和数据库,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就业5083人。全面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主题形象品牌,成功策划举办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行节,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首届文博会发来贺信,激励全省各级各方面满怀豪情持续办好文博会。“一会一节”已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旅游合作共赢、民心相通互融,展现丝绸之路灿烂文化和甘肃对外开放形象的重要国际性节会,已经成为引领甘肃和中国文化旅游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被2600万陇原儿女称赞为永不落幕的“人民的节日”,被文化和旅游部赞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入选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典型案例。率先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大决策,秉承“富了口袋富脑袋”理念,连续三年举办“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先后荣获“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营销推广活动TOP10”大奖、首届中国黄河旅游文化活动奖、2020年度中国旅游影响力品牌案例。编制完成《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等,启动了马家窑遗址、半山遗址等10个标志性黄河文化主题史前遗址公园建设。争取将“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宣传推广联盟秘书处设在我省,开行“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专列”,与“环西部火车游”专列形成联动;联合西部省份文旅部门和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联通陆海丝·助推双循环”—官方入口“环西部火车游”主题推广营销活动,跨省联袂打响“环西部火车游”品牌,合力奏响文化和旅游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联动、大协作、大发展“交响曲”。同时,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牵头组织开展的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惠民演出、“春绿陇原”文艺展演、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动出彩出新,联合省委宣传部牵头制作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主题彩车在国庆70周年当天盛装亮相,堪称艺术品级别的移动景观,荣获由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服务保障和群众游行指挥部颁发的地方彩车“创新奖”,为全省赢得荣誉;与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好戏连台,成为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参演单位最多、普惠性最强的演出活动和文旅惠民靓丽品牌。主动服务国家和全省对外交流活动,作为主宾省举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拍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对话》,组织《对话与交流——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十三省区市文物精品展》,积极参加“中法文明对话会”等活动,组织赴20多个境外客源市场开展“欢乐春节”活动,落实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项目481 起、4138人次。2020年以来,全省文旅系统慎终如始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制定落实《甘肃省文旅行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完成暂退681家旅行社质保金1.2亿元,筹集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100万元支持补贴中小民营旅行社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岗就业,始终做到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复业复游,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双推进”。文旅赋能让“诗与远方”并肩前行,让甘肃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日趋攀升,荣登《孤独星球》“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首和《纽约时报》“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加大投入力度,文旅产业夯基固本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机构改革决策部署,完成文化和旅游系统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实现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省委、省政府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全省重点培育打造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成立省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省旅游产业基金增加到3亿元,2019年增加文化专项资金1.4亿元,从体制机制和财政保障方面有力有效促进全省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了比重提高、发展提速、地位提升。支持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等一批省属国企积极参与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成立官方入口产业集团,打造文旅发展新引擎;主动加强与新奥集团、复星集团、依文集团、泰康集团、华侨城集团、中国旅游集团等国内大型民营和国有企业对接,引导参与我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十三五”时期,全省文旅产业项目库累计储备1526个文旅项目;充分利用“一会一节”、兰洽会、绿公司年会等平台,共签约重大文旅项目59个,开工35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率达60%;引进投资932亿元,到位资金24.75亿元。全省14市州及兰州新区共实施929个文旅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450.99亿元。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项目、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一部手机游甘肃”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在全国形成特色品牌,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建设项目等12个项目列入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世界银行批准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9个项目贷款1.8亿美元,支持文旅小微企业发展贷款8000万美元。不断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提出的“11361”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大力推进大景区改革建设工程,全省19个大景区统一开发,管理体制统一顺畅,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效益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引领全省文化旅游健康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全省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356家,其中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为5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384家,旅行社780家,乡村舞台16865个,娱乐场所1545家,新改建旅游厕所7400多座。敦煌市、嘉峪关市、崆峒区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初步通过文旅部专家验收,成功打造了玉门市、金川区、庆城县、两当县、瓜州县、临泽县、山丹县、凉州区、会宁县、秦州区、泾川县、崇信县等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园(产业基地)22个,建成临夏黄河三峡、张掖市芦水湾、肃南县裕固族民俗等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敦煌月牙泉小镇、临夏八坊十三巷、兰州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新的文旅拓展空间。“十三五”时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800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48%和176%,两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均为25%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打造文旅铁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
全省文旅系统树牢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决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自觉把党建工作放到服务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大局中去谋划、推进和落实,探索实行的政治建设“明白账”和文旅产业“一本账”的有益做法,采用清单化、折子化的办法,始终做到对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取得什么样效果心中有数、手中有方,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始终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引导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旗帜鲜明讲政治,入脑入心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落实,文旅产品、项目、活动的政治把关、价值把关、导向把关更加严格,阵地管理进一步加强,荣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在全系统倡导“打造文旅铁军、建设模范部门”,大力倡导“定了就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从上到下形成了抓班子、带队伍、强作风、保落实的强大声势。持续正风肃纪,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落细落小,特别是将巡视、巡察整改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管理的重要抓手,不折不扣地推动各项整改任务有序落实,大力营造了全系统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基础优势更加稳固,活力动力日益迸发,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方共识共动蔚然成风,为全面做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的安排部署,全面落实“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等战略任务,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为努力谱写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崭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